科学发展,争创一流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发布时间: 2011-11-30 浏览次数: 1337

科学发展,争创一流

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换届选举党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党员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换届选举党员大会,现在,我代表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院广大党员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环境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内涵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学院的学科基础不断夯实,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科研成果快速增长,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环境学院经过几代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和积淀,成为了学校学科重点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跻身于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竞争的行列。我们面临的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任务,面对的是突破内外发展瓶颈而带来的挑战。

本次党员大会是在全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开展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院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直面挑战,努力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

08年以来,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配合学院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全院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学院发展这一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落脚点,队伍建设为抓手,制度和组织建设为保证,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经历或正在进行环境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的申报和建设、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和建设、能源环境与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与建设,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建环专业教学评估、环境工程专业和能源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环工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等大事,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果有了显著增长,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院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办学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为学院争创一流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发展的组织保障

1、健全学院基层组织,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党总支坚持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制度,有关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收入分配和人事等重大问题都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最后决定。党政领导职责明确、团结协作。积极推进学院的党务、政务公开。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与决定。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组织院中心组的学习和廉政教育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完善系级领导配备,激发系的活力,以适应学院发展新阶段的需求。建立了由正副系室主任和支部书记组成的系级领导班子,主持系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习和考核工作。总支支持系室独立开展工作,并且组织了干部工作研讨会,提高干部责任意识和工作水平。

完善和建立学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教师进人、岗位聘任和考核、奖励办法、辅导员和班导师工作职责和手册、新教师上讲台、科研项目申报、实验设备使用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和程序,保证了学院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配合学院二级管理试点工作,选举成立了院教授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完善学院治理结构。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学院发展中的作用

考虑工作和学习的特点,教师按系室、本科生按年级、硕士按班级建立了党支部。院党总支现共有党支部17个,其中教工支部4个,学生支部13个。现有党员365名,其中正式党员288名,预备党员73名。总支每学期召开支部工作研讨会或工作总结会,邀请优秀支部书记介绍工作经验,研讨在学院内涵建设、学风建设中支部和党员应发挥的作用和途径;实现组织生活正常化,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了学科发展及内涵建设之我见”、“成长的动力与环境”等讨论及征文活动,以及“立足本职,争先创优”系列活动等。坚持本科生党员的“五个一”党性实践活动、研究生党员的“十个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磨练党性,争先创优。

构筑以理论研究会、支部工作研讨会、党建阅览室等方式的党建工作平台,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学生中的党建工作的开展。“尚实理论学习会” 以理论学习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即具有思想性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东华特色的活动。与图书馆共建党建阅览室,筹划了内容生动、丰富的“走进党建阅览室,走近党”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为载体,增强党员先进性,提高支部战斗力。依托党建博客、总支信息化网络建设,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党建进入了社区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获党员“十个一”优秀组织奖。

学院党校将学习、思考、实践相结合,近两年均获得东华大学党校多媒体展示第一名,近三年院共培养了36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按照积极培养、严格考察的原则,发展党员225名。党员在学院的师风学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注重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研究,提高工作针对性

总支注重党建工作理论研究,近三年先后申报到市教委的党建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及其培育与强化”、“基于长效学习机制构建的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和“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化研究”共3项,其中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党建研究重点课题:“基于长效学习机制构建的高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设”撰写的课题报告,荣获校党建研究课题等奖。

为了建立良好的工作反馈机制,除支部讨论汇报和个别交流意见外,还进行了党员和群众对各级党组织的满意度测评工作。增加对党总支各方面工作情况的客观了解,不断总结,改进工作。

4、创新学生思政工作模式,提高工作实效

建立了学生班导师加辅导员管理模式,以及年级组长加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模式。利用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招聘优秀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充实学生工作队伍。修订了《班导师工作职责》、《辅导员考核办法》、《培养人的职责》、《环境学院优良学风班级和学风宿舍创建评选办法》等,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逐步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立辅导员对班级教育管理、学生谈心、联系家长、参与系室教研活动、听课、走访宿舍等方面的记录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制作了班导师工作手册,用于班导师工作的日常记录同时进行工作指导。

(二)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学院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1、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学院党总支在校党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以党风带师风、促学风,和谐校园建设争先锋”党员“四风”主题教育(2007年)、“以人为本促和谐,改革创新促发展”(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凝聚行动”(2009年)“融入世博,立足本职,争先创优”(2010-2011)等主题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了学院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党总支获得2009年“凝聚行动”党员教育先进集体。

以党员理想信念和先进性教育为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总支分别组织师生党员参观了张闻天故居、陈云故居、中共一大会址等革命圣地和苏北红色之旅,观看世博展、建党伟业电影和经典电影回顾等。在找差距的基础上,各党支部制定争先创优目标,立足本职,争先创优。每年进行环境学院优秀党员表彰活动,宣传先进,树立榜样。

总支根据青年学生的心智特点,不断丰富学生党建活动载体,通过活动育人增强党组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同时发挥共青团在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发展青年方面的作用,坚持特色活动,树立环院品牌。指导和鼓励学生会开展活动。通过人物报告、事迹宣讲、在线互动、影视欣赏、系列主题活动、主题征文、图片展览、知识竞赛、党员挂牌、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支部活动。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党员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人文品格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律教育、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2、倡导和谐进取的学院文化,加强师风师德和学风建设

总支一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奖励和表彰在各类工作岗位上的先进教师。不仅开展了环境学院优秀党员、优秀教师评选活动,还积极参与学校“五四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师德小故事征文等活动,在教师中营造重师德,讲品行,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

总支大力开展以崇尚学术、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建立环境学院“教授讲坛”,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组织“科技节”和参观国际会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和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驱动学习的内动力。建立相应管理规范和“白皮书”,推进学风建设。还开展了学生创业教育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三)厚实学科基础,凝练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初见成效

1、寻找差距、理清问题、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院总支按照校党委“贯彻科学发展观,聚焦学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开展“寻找差距、共谋发展”讨论活动。分别在院系两级领导、老中青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内容丰富的专题讨论活动,通过回顾发展历史、分析学科现状、与其它学校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及深层问题根源;通过优势比较,确定学科发展定位,分析发展机遇,制定突破发展瓶颈的措施步骤;制定了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明确目标,增强信心,理清了一些认识和发展思路,转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学术氛围及思想观念。经过三年的发展,我院学科整体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各学科的排名有了提高。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191个同类学科中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39名,提高到了28名;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排名在70个同类学科中从2007年的第14位提高到了第10位。热能工程二级学科从07年的46位以外,提高到了第38位。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奠定学科发展的人力基础

按照制定的 积极引进,注重培养,培育团队的队伍建设方针,近年来,学院严把进人关,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学院教职工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有了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学科竞争力得到增强。目前,全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7.7%,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进修经历教师比例为28.6%。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基金1人、晨光计划2人;新增教授6人。有3人获宝钢奖教金,1人获桑麻奖教金。学院引进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聘请了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为顾问教授,并邀请了海内外多位在各个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人士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对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的政策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建设,凝聚力量、规范管理、提升能力,构建团结向上富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院总支对辅导员建设实行“五个一”,注重辅导员团队精神培养,并在专项工作的分配过程中构建专兼职搭配的工作团队。坚持“围绕一个问题,举办一次沙龙,建立一套机制,参与一项课题”的学习工作模式,每学期召开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工作研讨会,出台多项措施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政类课题申报、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提升研究能力。召开了20次辅导员沙龙;15人次参加校外辅导员专题培训;近两年申报上海市思政类课题3项,上海团市委青年工作课题2项、校级党建和德育创新类课题11项,撰写思政论文26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或思政年会,其中多篇获奖。辅导员团队连续两年获得东华大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校五四师德建设标兵集体,其他校级以上集体工作先进奖项28项;辅导员个人获校级以上各类先进和优秀奖23人次。

3、加强学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针对科研基地与平台基础薄弱的缺点,三年来,通过积极努力,申报成功环境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国家环境保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学科基础得到显著加强。在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329.31万元、校重点学科建设124.6万元、中央专项修购计划建设总经费760万元、211建设经费120万元。教学科研条件大大改善。

4、科研竞争力提升,科研创新成果喜人

人才队伍加强、科研平台和设备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科研成果增长迅速。科研进校总经费从07年的980万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1713万元;三年中共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上海自然科学基金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1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上海市联盟计划4项、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水专项子课题2项、十二五”印染行业污染防治规划项目1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0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1篇、EI收录49篇;申请各类专利92项,出版专著12部。三年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

(四)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教育手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学院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在校本科生规模650人左右,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年招生规模则从2007年的106人,增加到2011年的163人。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培养专业素质高、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经过社会调研,梳理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改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申报并通过了建设部建环专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环工专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专业认证,以评促建提升专业水平和知名度。建立了能源环境与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并与环境工程专业一起,两者均列入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行列。环境工程专业成功进入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新成绩。学院狠抓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建设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课程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两门课程被学校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一项纺织工业协会教改项目,学院每年设置院级教改项目十余项;在完成的教改项目中5个项目获2010年东华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学校验收并获优秀,还有两项在建设中。出版了17部教材,其中获部委级优秀教材1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项。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完成教育部专项修购基金建设项目760万元。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学过程的动态、闭环管理,实施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学督导意见的反馈,落实整改措施。经常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组织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和讲课比赛。切切实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了 “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新进教师的试讲和导师制等,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保证。

2、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

加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是近年来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学院积极动员组织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课外科技活动,每年设立几十项院级项目。近三年来,有7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4项获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6项获学校课外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项目。新增5个学生实习基地。

博士研究生有8人获得博士创新基金资助,2名获高廷耀环保基金资助,3名研究生获东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各种论文奖励40人次;多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获得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二等奖、三等奖。一项获张江高科杯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选拨赛银奖。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氛围。

3、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丰富的锻炼平台

建立课外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规划,循序渐进,有系统地引导,培养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和能力。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展示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我院的科学商店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同学通过科学商店的平台进行有实际效用的科学研究,获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科学商店优秀服务部。

创建一批明星社团和品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绿手印环保协会多年来活跃于校园和社区,不断普及环保理念,荣获了2008年上海市明星社团称号、2009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五四青年标兵集体称号、“2009年上海市科教卫党委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水滴工程”志愿者服务队荣获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志愿者协会颁发的2008年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水滴工程献爱心、促环保》项目荣获2008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及上海团市委“百个基层工作资助项目”的资助。我院的阳光服务队获2008-2009学年校“优秀阳光服务队。组织了精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学院因此荣获东华大学2008暑期实践优秀组织奖、院分团委获2010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环境节”等品牌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丰富的党团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参加一系列精心组织的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环境学院获2008、2009年研究生党员十个一活动优秀组织奖;环境学院分团委获2008年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2009年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9-2010年度校优秀分团委、获2011校优秀分团委;建环09团支部获2011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4、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通过大量分层次、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工作,我院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成效。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导航和就业形势分析,使学生摆正就业态度;积极调研社会需求,建立实习基地,构建校企就业桥梁;了解毕业生择业期望、开展个性化就业辅导,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在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好的情况下,有力促进了就业。我院2008年度获得东华大学就业工作表扬集体、2009年获得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的总签约率名列全校第二;2010年获校就业工作优秀集体。

帮助贫困学生工作坚持经济扶持和精神扶持并举的方针,引导同学树立自立自强的心态。坚持特色,使受资助学生在服务队的平台上得以锻炼。获得校帮困育人先进集体。

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完善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两级监控与服务队伍;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通过“珍惜他人,关爱自己”等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并获取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互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以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

(五)推进民主化管理,关心师生身心健康

学院工会是全体教职工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学院党总支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学。积极支持学院工会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利益、关心群众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学院妇委会以提高女性素质为根本,团结带领全院女同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建功立业,为妇女工作有序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院办“巾帼文明示范岗”已经正式挂牌,并获得了“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

(六)做好二级退管工作,发挥老教师的作用

离退休教职工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总支定期召开离退休教职工会议,向他们通报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老年人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建立了学院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组织好老教授咨询组的工作,通过与学生的咨询谈话、讲座、座谈会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就业。及时反馈学生中的问题。还请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使老同志真正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获得09年校二级退管先进集体。

 

同志们,回顾几年来学院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深深体会到:以上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大家的辛勤与汗水;特别是在完成各项重大工作的过程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体现出了一如既往的热情和激情,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取得更大胜利的基础。

二、崇德尚实、凝心聚力,推动学院进一步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学院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建设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是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今后三年的工作,要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紧扣学院发展主题,以二级管理为契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夯实基础、积极改革、促进提高、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激发活力,努力提升内涵、扩大影响、缩小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一)把握关健,做好队伍建设工作

1、抓干部队伍建设,建设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工作中的程序化,推进党务、院务公开,体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抓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干部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律。以干部做表率,进一步营造和谐、严谨、务实、创新的良好学院文化氛围。注重年轻干部培养,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活力、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抓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按积极引进,注重培养,培育团队的学院队伍建设方针,做好相关的各项工作。按党管人才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发展人才。继续加强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学习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科研、实践能力;通过传帮带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引智工作,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来指导教学和科研。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进一步加强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增强战斗力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整体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服务水平、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创新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围绕学院的工作目标,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以党风带教风、学风。

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密切学生党支部和分团委的联系,以党建带团建,引导广大青年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稳步推进学习型和服务型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新路子,追求工作实效。

(三)抓住重点,促进学科上水平

继续坚持我院坚持特色、构建优势、争创一流的学科发展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内涵。同时加强对外联系、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四)强化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果,力争培养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整合现有资源,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五)提供保障,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以二级管理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学院的决策机制、各项管理程序、评价体系,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崇德博学,励志尚实”,打造适应学院科学发展的学院文化。

 

党员同志们,在此“十二五”开局之年,学院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让我们在新一届党总支的带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继续精诚合作、团结一致、求真务实、严谨踏实、开拓工作新局面,为创建国内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环境学院而努力奋斗!

 

 

2011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