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谈人生哲学Ⅰ
 
发布时间: 2011-12-21 浏览次数: 729

3月29日下午一点半,我们相聚在中南301听吴靖老师给我们讲人生哲学。

吴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风趣的话语逗笑了同学们,整个气氛好像不是在教学,而是一群相识很久的朋友在谈心。接着大家也一一自我介绍,并把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每个人书写的名字都风格迥异,尽管美感不一,却都带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

首先,吴老师从春节收到的一条短信说起,发送人是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其中最后一句是:“希望你们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由此吴老师引出了人生导师的概念,并谈了自己对人生导师的理解,阐述了人生导师的天职和使命。

正式开始前,吴老师以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开篇——“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这正印证了此次系列研讨会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大家的思想(体系),进而在行动上有所改变。

讨论开始后,吴老师就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大家对之前下发的讨论提纲上的问题都有所准备,发言非常踊跃,戴尉、史超、张梦晗等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差异定位在“求真”和“求善”上,中国的大学侧重于“求善”,而西方的大学则侧重于“求真”,这引出了吴老师要讲的第一条:“求真”,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阐述了追求真理对塑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段话引出了关于善的思考,老师和我们讨论了哈佛大学的正义课(Justice),在我们面对两难的道德困境时,在我们面对信息不完备的情形时,我们该如何审视和反思决策背后的依据。求真、向善之后是审美,这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籍,电视,电影,音乐等等,都在我们熟悉之后变得不再有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吗?赵天一、王璐谈了自己对春晚和流行音乐的审美疲劳,张伟刚则认为现在所谓的经典也可能是以前的流行,颇有启发性。吴老师着重强调了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为真善美的话题做了总结。

当我们确立了真善美的价值体系之后,我们所需要的就是立志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显然还有点找不着北,赵天一、张伟、魏亮、王兆丰等同学谈到自己的未来时,并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志向,只有赵雪娇表示毕业后想去西藏工作,投身西部建设,引来了大家敬佩的目光,也暗合了老师引述的爱因斯坦名言——安逸和快乐并不是生活目的本身,那只是猪栏的理想。当一个人有了志向以后,他就会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了,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我们所学全部遗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么,我们学过以后到底剩下了什么?除此之外,我们又在我们的空闲时间里做了什么呢?唐浩翔同学讲自己的空闲时间做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偶尔还会玩玩游戏,那么我们又是否能利用好这些时间学习和思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价值观以及生活的意义?

毋庸置疑,教育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它通常被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话点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清代著名史家章学诚的名言“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则指出了专业精进的重要性,这就涉及到如何解读自我、解读专业、解读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

这是我们的第一堂课,丰富的内容让大家受益匪浅。期待下两次有更大的收获!

管理1004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