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党员讲坛”第二讲----如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发布时间: 2011-12-21 浏览次数: 573

引言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Elbert Einstein, 1952《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

思考一:若只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面临当前的现状我们青年人该如何抉择?

具体阐述:二十年后,我们可能从政而成为政治家,我们也可能从商而成为企业家,当然我们也有可能只守望着自己的家园。到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例如在成为政治家后,我们要面对诸如“绝育兄妹恋爱”之类的社会难题,在成为企业家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诸如“金融次贷危机”之类的商业难题,在为人父母后,我们又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的局面,迫使我们要对美和道德有鲜明的辨别力,以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危机。

思考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灰姑娘”的故事引发的思考:可能我们大多数的人有灰姑娘后母的“影子”,尚只学会爱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而没有学会将这份爱与他人分享。

“神秘圣诞老人”事件引发的思考:我们在过西方圣诞节时,只记住了它的欢乐,并没有深入思考它背后深蕴的人文思考,也即是“责任”。

可见,“爱”是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动因;“责任”是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表现。

思考三: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青年人又该怎么去培养那份爱?

 没有过去,我们就无从体认现在,创造未来。卖青草茶的老头的子孙如果有机会抚摸先人卖茶的木制推车,与青草茶的“过去”比较,他才能了解属于他的“现在”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才能决定他所追求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未来。盛青草茶的陶瓮与木车就是古迹。
----龙应台,《我的过去在哪里?》

从龙应台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应该回到“过去”去培养那份爱。而回到过去,也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温我们的历史,明白千年前的华夏先人们是如何在部落林立的黄土高原上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又如何在两河流域上进行厮杀以换回了今天中华民族生息的土地,与其说是我们祖先的勤劳勇敢,到不如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沉浸了太多的血泪,才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而拼出了一片新天地;这里面包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爱!因此,重温过去,请自我们的民族始!

我们民族的形“成”:团结!

原始汉族:伏羲与女娲的结合,代表着摒弃群婚制,此为我们汉民族的繁衍奠定了基础。

大禹建立的夏王朝,为我们汉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即私有制的正式确立。

周公确立了《周礼》,为我们汉民族制订了礼仪,以及相应的伦理秩序。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政治制度由诸侯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统一国家的概念第一次真正的出现。

汉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汉民族统一的思想;自此,汉民族真正地得以成形,民族凝聚力得以积累。

我们民族的衣:为人。

阐述:汉服的右衽是方便汉民族“农耕”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服装的左衽是方便游牧民族 “游牧”的生活方式。

我们民族的“食”:需人!

阐述:东坡肉。吃猪肉的习俗起于新石器时代,但菜的做法却成形于“宋代”。这其中固然有富贵人家不爱吃猪肉的习俗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反应在于就是饮食的简单创新,也离不开知识的“记录”,由此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民族的“风”:气度!

阐述:酒风。

一心敬。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两相好。“相”是佛显而易见的庄严德相,共三十二相;“好”是佛微细隐秘难见的庄严德相,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三星高照。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四鸿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七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

八马。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久长。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十全。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祝酒词背后的文化意味,孕育着汉民族自古就有的豪迈气量。

我们民族的“俗”:勤巧!

阐述:七夕。

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思考四:重温了过去,我们青年人到底要如何取舍?

阐述:孔子的“义利观”对之于个人价值观的“取舍”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圣人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圣人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而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阐发:义与利的对立影响了大明朝的结局

大明受过去近五十年的小冰河期地困扰,国家正常的二百万两农税一直多有拖欠,部分灾民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被减免地农税高达三十年以上。而崇祯元年七月,为了完成“五年平辽”地壮举,“尧舜之君”崇祯除了每年二百万两的正常农税一分也不能少外,而且要把过去地拖欠一并追回。

崇祯皇帝和袁崇焕选择了“五年平辽”的大义,忽略了百姓之“利”一个失去了江山,一个不仅丢掉了性命,更被京畿百姓恨之入骨。

袁崇焕罪名中有“勾结敌酋”之罪,虽被后来的满清承认为“离间计”。但毕竟袁崇焕曾为和谈之“小利”,忽视了辽东百姓,甚至汉民族之“大义”。

思考五:有了取舍,我们青年人又该如何坚持?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通过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自述,以及他本人最后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刚毅而不可夺其志”的结论,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汲取的。在踏入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从新开始学习,此时应该摆好心态,并能很好地“沉淀”自己。

综合五个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以“爱”做为动因,以“责任”外显于行动,并在行动中将“义利观”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执行中更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也好,或是以人为本也罢,都是落实在千家烟火,万家烟炊里。

结语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空气中弥漫着松油的甜香

不知你还能否回想起我的演讲

你说,记忆中尽是他模糊的脸庞

你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火旁

感动于自己青春的流逝

但请别忘了,在一个冬日的夜晚

我们曾一起寻找过生命的真义

在人来人往的世界里,我们都不曾孤单

就在那枯黄的树梢上

也在那冰冷的泥土下

我们分明又听见了春的脚步

那一刻,我们会感到分外的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