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抓住机遇 辉煌跨越——东华大学三十年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11-12-07 浏览次数: 628

    学校从改革开放初纺织、纺化、机电和基础部的3系1部,10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多人,校园面积近400亩,发展到如今12个专业学院,1个体育部,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规模20960人,博士点29个、硕士点61个、本科专业50个,校园面积近2000亩,校舍面积77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15.3亿元。回首30年,在历届校党政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努力奋斗,抓机遇、迎挑战,十年一大步,三大步跨越,加快迈向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有特色、多科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可以说,30年是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30年,是学校办学条件大变样的30年,是学科专业拓领域、上水平、强特色、建高峰的30年。
  第一大步:确立特色优势、拓展学科专业,首批进入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学校行列,化学纤维和纺织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改革开放前十年间,学校作为单科型高校,抓住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一批成果有力支撑了纺织产业,纺织类学科水平迅速恢复提高。抓住国家实行学位制度的重大改革,纺织材料、纺织工程、化学纤维、纺织机械、染整工程5个学科成为博士点,14个学科成为硕士点,化学纤维和纺织工程2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重新确立了学校纺织特色的优势地位。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学校提出要建设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纺织大学,为此拓展和调整本科专业,提出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增设了当时国内唯一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拓了服装艺术学科新领域;为满足纺织工业发展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增设了计算机应用、材料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外贸专业;加强理科基础,增设了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等理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了19个。到1987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规模达到4350人。
  第二大步:抓住机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加强学科建设,向高水平大学迈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纺织产业调整,特别是上海纺织工业逐步转移的形势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设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机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共9项,周翔教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加快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增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工业自动化学科获准设立博士点,博士点达到6个,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等5个学科获得硕士点,硕士点达到19个;新增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国际金融、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经济法、涉外文秘、英语等专业,在服装工程专业基础上发展了应用艺术类学科专业,学校的本科专业数达到29个。到1997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规模达到6200人。更为关键的是学校抓住国家实施“211工程”的机遇,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提出逐步建成面向21世纪纺织工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适应上海经济区发展需要,具有纺织特色,工、管、艺、理、文相互结合的学科体系,向以纺织为特色优势的多科型高水平大学迈进。
  第三大步:建成松江新校区,完成两期“211工程”建设,解决空间瓶颈,建立学科高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大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转变中,学校规模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在本科扩招的同时,学校瞄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1998年相比,十年间本科规模从6000余人增长到14360人,增加了1.4倍,研究生从845人增长到4840人,增加了4.7倍,其中硕士生从653人增长到3906人,增加了4.9倍,博士生从192人增长到938人,增加了3.9倍。学校抓住上海市高校校区布局调整机遇,建起了占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松江校区,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并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形成了“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发展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抓手、人才和成果为落脚点”的工作方针。两期“211工程”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实施“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加快理、管、经、文等学科发展以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建设。目前我校博士点达到29个,硕士点61个,本科专业50个,学科、专业覆盖到工、理、管、文、经济、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学9大门类,并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和7个部级研究基地。新世纪以来,5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功举办了世界纺织大会第83届年会,纺织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列国内同类学科第一,连续六年获得11项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师资队伍、科研基地、科技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支撑条件等各项学科指标增幅,居上海市高校前列。高峰学科建立,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相关学科相得益彰,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纵观30年来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科建设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办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对接需求、统筹兼顾、特色建设、科学发展。
  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整体水平实力与学校的办学目标仍有差距,新的特色优势学科尚待建立,实现学校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转变,实现追赶和超越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任务艰巨。
  目前,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拟定,“十一五”将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上海市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校 “211工程”三期建设立项已获批准,国家和上海将投入9800万元建设经费。挑战和机遇并存。
  学校将在未来发展中,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建设五大学科群,形成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科生态,构建有特色、多科型、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学科框架。传统优势的材料和纺织学科群,除了支撑和引领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还聚焦以纤维为基础的高技术高性能新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环境、化工、生物工程、理学学科群,聚焦环境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机械、信息、计算机学科群,聚焦先进制造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服装和艺术学科群,聚焦创意产业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领域;在校生数占全校三分之一的管理、人文、外语学科群,聚焦上海“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在五大学科群的总体框架下,学校将加快建设好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学科。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观念更加解放,以改革为根本动力,发展为第一要务,突破人才队伍瓶颈为关键,创新管理制度为保障,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有特色、多科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